【教學應用】愛心說誠實話-親師溝通四大緩心語法

愛心說誠實話-親師溝通四大緩心語法

身處「消費者至上」的社會風氣中,老師的角色慢慢從「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化功能,轉型趨向成為提供「教育服務」的工作者,最明顯的狀況,就是主客角色的轉移,以前多半是學生有狀況,老師約談家長來學校商討解決之道;但是現在很多時候是家長要約談老師,反應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或是家長不滿意學校的地方,老師反而變成在第一線的服務人員,需要即時反應許多來自於家長端的回饋和需求,親師溝通的功能除了達到溝通的目的之外,往往也是一場危機處理的考驗。
對於家長的反應或提出的需求,我們永遠要記得一個重要的提醒-不是聽他說了什麼,而是他為什麼這麼說;不是看他做了什麼,而是知道他什麼這麼做。 所以老師們千萬不要掉進處理表面的問題當中,滿足及解決家長心理層面的需求,避開及平息在溝通過程中可能會觸發的地雷區域,達到良好的親師溝通結果。
以下五種語法,提供老師們在應對家長的同時,能同時提昇家長的存在感,以及讓親師之間更有空間與保持彈性的語法,提供老師們作為參考:
語法一:「爸爸/媽媽,我覺得你們已經做到了很多家長做不到的事….」
透過肯定與同理,讓家長知道老師有看見自己的努力,有認同自己作為父母親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這樣會有效降低自己的行為被老師檢查的焦慮感,當家長卸下心防,情緒反應減緩,真正有效的溝通才得以開始。
語法二:「我們一起來試試看….」
在親師溝通的過程中,記得善用「我們」這二個字,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和他是同一陣線的戰友,而不是敵人,可以和他一起並肩解決和處理孩子的狀況。
語法三: 「不要擔心,或許這只是暫時現象….」
盡量避免過度定義或判斷孩子的現況,保持客觀的描述,與家長說明現況可能是過度期,或許是暫時現象,不要急著有過度的反應,因為家長會把老師訊息放大,當訊息被放大了就會失真,也有可能引起家長因為焦慮感驟升,對老師產生過度的依賴或情緒反彈。
語法四:「我有一個想法,爸爸/媽媽參考看看合不合用….
把自己定位在一個意見的提供者而不是決策者,一個客觀的評估者而不是問題的解決者;記得不要為家長或孩子作出任何的決定,把持好安全的距離與界線,老師的角色可以是家庭的顧問,而不是成為家庭的輔導員,避免在家庭問題上的過度涉入,也是保護自己的方式。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