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錦囊】孩子摳抓手指壞習慣 父母勿憂慮 「甩擺放鬆」刺激末稍神經 增加手部活動 轉移注意力

        家長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壞習慣,往往不知所措,其實只要多些耐心、了解行為問題根源,壞習慣是可以克服的。在孩童時期,很多行為是他們在社會化成長過程中必經的發展歷程,有些行為最終轉變成習慣,那是因為這類行為能讓他們在緊張、勞累或過度興奮時感到愉悅、放鬆,如同孩童摳手指習慣,往往反應焦慮、沮喪、自卑感或環境改變適應不良等心理情緒,但家長若採取錯誤的方式,或許會導致與孩子間的拉扯戰,造成親子互動的緊張局面。
        依據孩童行為問題相關研究調查資料顯示,在6歲到12歲的孩童中,「經常」和「幾乎整天」吸吮手指頭的兒童發生率為12%;而摳手指的兒童其發生率則高達44%。一般大人在心情煩躁、緊張不安時,通常知道應當如何使自己的緊張情緒得以抒解。而兒童較不知道如何透過語言來正確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就會常藉著吸吮手指、摳手指等方式來平穩自己的情緒,內向、敏感、焦慮等性格明顯的孩童易有此種行為表徵。
        追溯初始原因,孩童在口說、行為能力尚未發展完善時期,若孩童出現吸吮、摳抓手指動作,又受到照護者經常性的權威嚇阻作用,在無力改變、無力抵抗情況下,孩童於現場當下產生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久而久之、越漸發展,長大後反而成為一種有效協助精神抽離壓力源與放鬆、放空的習慣。也就是說,吸吮、摳抓手指的行為表徵所反應出的心理狀態有其演變、轉換過程,前期階段是來自於小時候因被嚇阻處於焦慮、緊張的狀態,長大後轉換為精神抽離時的一種前導行為反應(pre-action),這是一種暗示性的習慣行為動作,通常反應出的心理狀態是思考度、參與度輕的放鬆、放空、解壓狀態,例如:會議中,有些人出現的吸吮、摳抓手指微動作,其內在心理反應經常是處於精神抽離的放空狀態。
        橙智集團首席講師,『新世代兒童教養-心志力訓練』一書作者洪曉芬(Emily H.)老師指出,吸吮手指或摳抓手指行為是孩童期常見的習慣,當孩童面臨焦慮或壓力時,他們會藉由這些動作來撫慰自己,讓自己感到舒暢與安心。父母毋須太過緊張,也不必因為本身看不慣這些行為動作,就認定孩子學到「壞習慣」,而用強烈的態度責備或處罰孩子。
        當務之急是先關心孩子的情緒,給予陪伴與安撫情緒,了解孩子是不是最近在學校有適應方面的問題,或是家中適逢搬家、親人生病等其它因素所造成的不安,找出行為問題背後的根源,才能有效排除、流導情緒,讓孩子有安全感。在孩子焦慮的根源還沒有解除之前,可能會不由自主有摳手指動作,此時可以先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增加其手部活動及手指觸覺刺激經驗的滿足,就會減少孩子用吸吮或摳抓的方式獲取刺激了。
        在面對孩子的特殊行為時,父母放輕鬆,關懷與支持才是幫助孩子最重要的力量,洪老師提出運用「甩擺放鬆」練習以緩和、流導孩子焦慮的情緒,平時多加練習這些動作,便不會擴大反應,例如:原地情緒甩擺,手腳用力甩擺,「甩擺放鬆」練習不但能刺激末稍神經,增加手部活動,轉移注意力,亦能有效情緒流導,改善摳手指習慣。
延伸閱讀
專注力養成關鍵:每天5分鐘遊戲引導,讓孩子專心在對的地方
親子教養推薦閱讀

>>不爭輸贏、不較長短回歸親子關係的本質讓孩子與您一路綠燈
>>青少年成長專刊-有效管理情緒,訂做健康生活:找對情緒調適的方法
兒童青少年學習課程推薦
>>一對一人際情緒、自信心、專注力訓練菁英家教
>>兒童專注力一對一訓練
>>2016冬令營推薦

兒童青少年免費專業諮詢專線:
台北李昭賢主任:02-27335338分機204
新竹何美雯主任:03-6577638分機74
>>更多兒童課程資訊
>>更多教養培育文章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