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錦囊】為什麼孩子常常人前人後雙面情,家庭、學校大不同?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常受到師長的讚許,各方面表現都很出色,不管什麼事都表現到最好;但是在家的表現卻大不同,不但是個標準磨娘精,脾氣暴躁、情緒起伏不定,父母親總拿他沒輒,卻又總是聽到學校師長和同學對他的稱讚,這樣的狀況常讓父母親哭笑不得。
另外一種孩子,則恰好相反,學校表現不佳,師長總反應孩子種種不合宜的表現,希望父母可以協助管教,可是這些行為在父母面前從未出現過,常讓父母難以置信師長的描述,也讓父母左右為難。
到底哪一個表現才是孩子真正的樣子?
如此兩極化的評價,作為父母與師長的我們到底該相信誰?
◎兩者都是他,只是呈現方式不同而已
其實所有的表現都是孩子的選擇,只是孩子會選擇在什麼場合使用何者表現。
在外不配合,在家很聽話的孩子,他感受到極大的信任與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頭腦很清晰,他會挑戰不合理的權威;在他的世界裡,沒有階級概念,所以不論是老師、父母親或同學,對他來說都一樣,不論是誰,只要他感受到不合理的被對待,他會選擇不配合、挑釁等方式讓對方惱羞成怒。
選擇在家當磨娘精,在外當小綿羊的孩子,他需要極大的注意力,他需要證明自己的存在與價值,自尊心與好勝心強的他,花很大的力氣偽裝自己,期待他人給予肯定。偽裝的表現常讓孩子覺得不舒服,於是便會將所有情緒宣洩在最親近人身上,尤其是最親近的照顧者-母親,而在宣洩的同時,孩子的心裡也在證明一件事:證明媽媽是愛我的。
◎不要急著反應孩子的行為,試問:他真的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第一種類型的孩子,我們可以很明顯感覺到,孩子對外對於自己的表現很有信心,他永遠知道老師在意什麼,常會讓老師啞口無言;他永遠知道做了什麼就可以讓其他人無力反駁。這是他的自信表現方式,可是他真的喜歡這樣的自己嗎?面對父母的信任、真誠對待,他很清楚這些行為會造成父母的困擾,他很清楚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他會愧疚、會難過因為他讓父母擔心了,於是他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
另外一種孩子,急欲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對於自己極度沒有自信。
自信不是用嘴巴說就可以,他需要很多實際行動證明,只是孩子用錯方法了。
他以為老師的肯定與讚美就是一種證明,只要成績好、當模範生、讓同學羨慕他,就可以證明自己是好的。
由於不是發自內心做這些行為,於是回到家後他會更加任性、耍脾氣,他想讓父母知道他有多委屈,身為父母的您要看見的是:他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他對自己有很多的不滿意。
◎培養對自己真正滿意,幫助孩子通過層層關卡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孩子,他都需要建立對自我認同的價值觀。每個時期的孩子,只要對自己真正滿意,自信,可以幫助他通過重重關卡。
2~3歲的孩子,開始認識自我,鼓勵嘗試、挑戰,建立各式成功經驗,可以建立他的自我認同感。4~6歲孩子,邁入幼稚園階段,有同儕、老師加入生活圈,師長的適當鼓勵對他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力。稱讚孩子好棒,要告訴孩子他棒在哪裡,而不是敷衍他;孩子遇到挫折,不是急著給他方法,而是陪他一起度過挫折、解決困難,讓他知道他是有能力的。鼓勵不是口頭禪,它是在適當時機可以對孩子發揮極大作用的一句話,而這句話也有可能讓孩子極度受挫,只要我們不是真正的鼓勵,對孩子來說他學會的是敷衍與搪塞。進入小學後,規則越來越多,競爭讓孩子開始產生許多不安全感,提供自主與參與規劃討論的機會,讓孩子有機會真正展現自己。如規劃假日生活、發表合理的言論,共同討論一件事情後合力完成它。這些參與討論與實踐過程,讓孩子從小培養自主性與獨立性,當孩子對自己的掌握度越高時,對自我認同度也會相對提升,他就不需要透過外在肯定與讚美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隨時重新開始,隨時有機會改變孩子的價值觀
不論我們心裡有多少的疑惑,只要我們對待孩子的行為模式不變,孩子的態度、行為也不會改變,因為他所有的行為模式來自於父母。而改變是一念之間,不要忘了孩子是推動我們前進的推手,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看這段關係,我們就會驅使自己往前邁進。
親愛的爸爸媽媽,不要擔心自己做的好不好,因為每一個新的嘗試都是為了讓自己跟孩子有更好的機會。每一個時刻都是重要的開始,每一天都可以是全新的一天,全新的開始,我們就會用全新的角度看待孩子,孩子就有機會決定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不論孩子表現如何,永遠要記得孩子隨時可以被改變,只要從我們願意改變開始

親子教養推薦閱讀
>>不爭輸贏、不較長短回歸親子關係的本質讓孩子與您一路綠燈
>>青少年成長專刊-有效管理情緒,訂做健康生活:找對情緒調適的方法
兒童青少年學習課程推薦
>>Life+青少年生涯教練班 >> Talent+青少年個人品牌教練班
>>一對一人際情緒、自信心、專注力訓練菁英家教
>>兒童專注力一對一訓練 
>>2016冬令營推薦

兒童青少年免費專業諮詢專線:
台北李昭賢主任:02-27335338分機204
新竹何美雯主任:03-6577638分機74
>>更多兒童課程資訊
>>更多教養培育文章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