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用法比一比】禽獸在古代是罵人的話嗎?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有點「兇猛」,又有點「可愛」的漢字——「禽」。別看它現在多半和「鳥類」意義連在一起,在古代,它的身分和含義可比現在要豐富、甚至更「霸氣」得多!

從「工具」到「擒獲」

要追溯「禽」字的源頭,得回到甲骨文的時代。「禽」這個字的最初形狀,其實是一個象形字。它像什麼呢?像一個帶有長柄的網狀捕獵工具,就像古代的捕鳥網或獵網。所以,「禽」字原來的意思就是捕獲獵物的工具。既然它是捕獵的工具,很快的就被用來表示捕獲、擒拿的動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我們能看到「禽鹿」(擒獲鹿)、「禽虎」(擒獲虎)這樣的記載,所以「禽」就從名詞變成動詞,意思是「捉住」。後來為了區分動詞的「擒拿」和名詞的「動物」,才加上了「提手旁」造出「擒」字,讓「禽」專心去當它的名詞。

從「獵物」到「走獸總名」

當「禽」從「擒拿」的動作引申出來後,它自然而然的就指代被擒獲的獵物。在古代,人們打獵得到的戰利品,無論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都可以統稱為「禽」。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禽」字下了這樣的定義:「禽,走獸總名。」,因此「禽」是地上跑的獸類的總稱!到了漢代,另一部文獻《白虎通義》則更進一步,說「禽者何?鳥獸之總名。」這時候,「禽」又成了鳥類和獸類的統稱。最能體現古代「禽」字含義廣泛的,莫過於東漢名醫華佗創立的著名健身術——「五禽戲」。這「五禽」分別是:虎、鹿、熊、猿、鳥,除了「鳥」以外,其他四個都是今天的「獸類」。可見,在當時「禽」這個字是能包羅萬象、涵蓋絕大多數動物的。

從「總稱」到「鳥類專屬」

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在使用中逐漸變得精確,「禽」的詞義開始了一次大「瘦身」。後世沿用了戰國時期有些學者分類,在《爾雅·釋鳥》中指出:「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從此,「禽」和「獸」分家了,一個專指長了兩隻腳和羽毛的動物,另一個專指長了四隻腳和毛髮的動物,這個「分家」的界線,最終被下來,成為了今天我們對「禽」字最主要的理解。當我們說「飛禽走獸」時,「禽」指的就是能飛的鳥類;「家禽」專指雞鴨鵝這些飼養的鳥類。

有趣的是「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在現在是罵人的貶義詞,指穿著衣服、戴著帽子卻品德敗壞的人。但你知道嗎?在明代,「衣冠禽獸」其實是個中性詞,甚至可以說是褒義詞!因為明朝官員的官服上,文官繡飛禽(如仙鶴、錦雞),武官繡走獸(如獅子、老虎),「衣冠禽獸」本是用來指代穿著官服、有身分地位的官員。只是後來,有些官員品行不端,這個詞才帶上了強烈的貶義色彩。

從最初的「捕獵網」,到後來的「虎豹鹿熊」都能當的「禽」,再到今天專屬「鳥類」的「禽」,「禽」字的旅程充滿了古人的智慧與趣味。

延伸學習

>>【線上課程】中文線上家教|詞彙擴充、遣詞造句、閱讀理解
客製化中文教學1對1指導,低年級打基礎,中年級提升理解,高年級輕鬆解題!每週一小時,讓孩子的學習持續加分>>了解更多

延伸閱讀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