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傾向孩童教養關鍵】走進孩子的世界,而非把他拉出他的世界

近年來,自閉傾向的孩子在校園中的比例明顯增加。根據《親子天下》報導,越來越多老師觀察到孩子在人際互動或情緒表現上的特殊狀況,建議家長及早進行行為評估。對許多家長而言,「自閉」兩字讓人感到恐慌與無助。

事實上,即使孩子尚未被正式診斷,也可能在生活中展現出自閉傾向的特質。與其否認與逃避,更重要的是——學習理解孩子的行為,找到適合他的教養策略與陪伴方式。

首先,我們先簡單「自閉症」與「自閉傾向」的分別
(更多詳細介紹,請參閱 >>亞斯伯格、自閉症、自閉傾向的區別 文章)

行為表現自閉症自閉傾向
情緒反應幾乎無喜怒哀樂,僅見興奮或攻擊反應情緒較豐富,但表達方式偏激或突兀
溝通能力幾乎無法對話、理解語言困難可對話但常語言誤用、話題跳躍
眼神接觸難以對焦可短暫對視,但不穩定
社交動機對他人無興趣想參與但不知如何開口
行為特徵重複旋轉、拍手、無意義行為固定儀式感、強烈偏好

👨‍👩‍👦從行為看懂孩子:6個日常反應帶你看懂自閉傾向

1️⃣ 固執與重複行為

情境:出門上學,一定要走「紅色郵筒那條路」。但因施工改道,他當場蹲地大哭,無論怎麼拉都不肯走別條。
孩子的反應:不是耍賴,而是「秩序被打亂」,他的大腦瞬間無法適應,導致極大的情緒爆炸。
家長常見誤解:「怎麼那麼難搞!改條路有那麼嚴重嗎?」其實這種行為來自他對「可預測世界」的強烈依賴。


2️⃣ 對外溝通困難,慣用情緒回應

情境:你只是提醒他:「功課寫了嗎?」他馬上臉紅大叫:「煩死了啦!你走開啦!」還把鉛筆甩出去。
孩子的反應:他其實不知道怎麼說「我不想寫、我還沒準備好」,語言能力和情緒處理能力不同步,爆炸是他的出口。
家長常見誤解:「他太沒禮貌了!」但事實是:他語言背後的「情緒管理系統」還沒建好。


3️⃣ 自我中心,無法與他人順利產生社交關係

情境:公園裡兩個孩子在玩球,他靠近想加入,卻只是站在旁邊看,最後轉頭走開。
孩子的反應:他其實「想參與」,只是沒學會怎麼開口,也不懂輪流、等待或協商的語言。
家長常見誤解:「他不喜歡交朋友吧?」其實不是沒動機,是「不知道怎麼開始」,往往被誤會成孤僻或冷漠。


4️⃣ 極端偏好

情境: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只想拼樂高,拼好同一款飛機一遍又一遍,叫他去寫功課、吃飯完全聽不見。
孩子的反應:他的大腦容易沉浸在熟悉又有掌控感的活動中,專注力集中在單一興趣上,其他事都被自動排除在外。
家長常見誤解:「太沉迷了吧!是不是該戒掉?」其實這樣的行為背後,是孩子對變化與多元刺激的回避,不是「不上進」,而是「還沒準備好」。


5️⃣ 對於特定感官刺激,會異常敏銳

情境:你帶他去剪頭髮,他一進理髮店就情緒失控,不肯坐椅子、手摀耳朵大哭。
孩子的反應:嗅覺的洗髮精味、剪刀的聲音、陌生的觸感同時進攻,他的大腦瞬間超載。
家長常見誤解:「怎麼這麼誇張!」但這對他來說是真的「很不舒服」,並不是小題大作。


6️⃣ 情緒與注意力問題共存

情境:老師說他上課常分心、插嘴、講不停,明明剛剛還在寫作業,突然就把整張撕掉,說「我不想寫了」。
孩子的反應:他的前額葉(理性控制中心)控制力弱,無法同時處理情緒、任務與注意力,常表現出衝動或突然變化。
家長常見誤解:「這不就是 ADHD?」其實他可能有某些重疊特質,但背後可能來自對情境控制的不安與挫折耐受低落。

自閉傾向的 教養方式

在學習所有教養方式之前,我們需要釐清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對於自閉傾向孩子的教養,不是拉他走出他的世界,而是我們要走進他的世界,拉大他的框架,讓他的框架大到包含我們。

想像有些孩子在遇到害怕、緊張時會躲在衣櫥裡或桌底下,我們會有兩種反應,一是將他從衣櫥或桌底下拉出來,若孩子不願意,很有可能就會引發一系列的拉扯;二是我們會一起躲進衣櫥或桌底下,跟孩子一起,安撫他、陪伴他,慢慢地,孩子可能就會跟著我們一起出來了。

自閉傾向的孩子需要的是第二種方法,因為他的固執、他的固定行為或局限興趣,我們在一開始時只想著要讓他一直接觸就好,以為久了他就會習慣,但前端他會不斷抗拒、爭吵、哭鬧,這已經讓他的感覺經驗變差了,要他再接觸就不可能了。

若是走進他的世界,拉大他的框架,我們的做法就會是先讓他習慣這個新事物的存在,慢慢的他就會願意跟你一起接觸這個新事物。例如食物,這類型的孩子大部分很挑食,他們只想吃自己喜歡的,曾經有個學生,連吃三個月的蛋包飯,媽媽怎麼樣都無法改變或增加他的食物,接著媽媽開始在餐桌上、飯盒中不斷出現某樣青菜,時間久了,孩子會開始討論這項青菜,接著有機會就會嚐一點,慢慢的,他可以接受其他食物的出現,又或者願意嘗試一點味道。

拉大他們的框架,不要急著要他走出來跟我們期待的樣子一模一樣,日積月累,他的框架變大了,彈性也就會慢慢出現了。

鏡像神經元就像大腦裡的一台照相機,一旦啟動,他的模仿功能會啟動,同時他也是操控照相機的人,所以他的大腦需要足夠自控力,穩定自己並且搜尋目標照到自己想要的畫面。因此一但啟動了,表示孩子對外連結也就啟動了。

如何啟動鏡像神經元呢?
善用各式各樣模仿,如:做家事、切菜洗菜、旋轉、聲音模仿,模仿會讓孩子將注意力放在動作上,所以爸爸媽媽要經常帶著孩子刻意做家事讓他模仿,啟動孩子的鏡像神經元,就能加強孩子對外連結的能力。

啟動鏡像神經元,還有另一種方式,眼神聚焦訓練,眼睛周圍是敏感肌肉群最多的地方,鎖定敏感肌肉群,我們就能訓練孩子的眼神聚焦,要啟動鏡像神經元也就更加容易了。

如何鎖定呢?
訓練孩子追視,如:接飛盤、黑暗中的找尋單一燈源,能力好一些的孩子可以練習大家來找碴的圖片找不同,這些對他的眼神聚焦都有很大的幫助。

眼神聚焦能力增加了、鏡像神經元的啟動順暢了,孩子的注意力或是衝動控制能力也回會相對提升。

自閉傾向的孩子無法接受複雜度太高的指令,一次只能單一指令單一動作;或者一下要他們接受很多新的事物,以前面我們所說的拉大他的框架為主軸,當這個動作或流程他都很熟悉後,我們才能加入第二項動作或指令,所以我們必須要一個一個放進去,不能操之過急。訓練目標也是逐漸增加,要避免孩子因為情緒反應而直接放棄,他們的敏感度很高,一點點我們隱晦的企圖,都很有可能就會被發現,我們就會前功盡棄了喔!

面對自閉傾向孩子的社會化過程,爸爸媽媽要記得,我們不要花大把大把的力氣,想把他拽出他的世界,以為這樣他才能學社交、打破固執,其實剛好相反,首先,我們需要有極大的耐心,透過訓練,擴張他的圍籬直到願意接受我們成為他世界裡的一部分。

只要我們在心態上稍微調整一下,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也許我們不會急著要他跟其他孩子一樣,我們會依照孩子的進度給予他合適的發展時間,產生對外連結,我們會看見孩子的進步,孩子也能夠適性發展,親子間的關係也會有大大提升,若能夠搭配其他訓練,當然孩子的進步幅度也會更加明顯喔!

如果您希望更加了解孩子的特質以及教養訓練方式,歡迎預約行為檢測,我們從教學行為面提供您另一種思維方式認識孩子。

立即加入Line好友,將有專業顧問老師為您服務~
台北中心:@sotpe
新竹中心:@sohsc

後續提供服務內容

延伸閱讀

歡迎加入橙智Line@洽詢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