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用法比一比】謝字究竟是感激還是道歉呢?

「謝」這個字,我們每天都在用,無論是說「謝謝」表達感謝,還是寫信時說「此致,敬禮」,它都無處不在。但你知道嗎?「謝」在古代的意思,和我們現在理解的很不一樣喔,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它究竟是什麼意思。

「謝」最初的意義是「辭」和「去」

在古代,「謝」最初的意思其實是「辭別」和「推辭」,也就是「離開」或「拒絕」。例如,我們常說的「新陳代謝」,意思就是舊的東西逝去,新的東西到來。在古代文獻中,「謝」字也常與告別、辭官等場景連用,如「閉門謝客」,它的意思就是關上門,拒絕會見賓客。除了「辭」和「去」,「謝」還有一個重要的古義,就是「致歉」或「認錯」,如「謝罪」就是「請您原諒我的罪過」,也就是有道歉意思。那麼為什麼「謝」會和「道歉」扯上關係呢?有一種說法是,在古代,當你犯錯時,為了表示誠意,可能會拒絕或推辭別人的好意,以此作為一種自我的懲罰,久而久之,「謝」便與「認錯」聯繫在一起。

從「辭別」、「致歉」到「感激」

「謝」是什麼時候,又是如何從「辭別」或「致歉」,演變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感謝」呢?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謝」字開始與表達情感聯繫在一起。人們在辭別或接受饋贈時,會說「謝」,這其中除了有「推辭」的意味,也開始帶有「感激」的成分。到了唐宋時期,「謝」的「感謝」之意越來越普遍。人們開始用「拜謝」、「多謝」等詞語來表達深深的感激。隨著時間的推移,「謝」的「感謝」之意逐漸取代了其他古義,成為了今天最主要、最常見的用法。

其實「謝」字的語義演變,與中國古代社會的人際關係模式和禮儀文化息息相關。在傳統儒家思想中,謙卑是美德。古人認為,直接接受他人的幫助或饋贈,可能會顯得貪婪或不夠謙遜。因此,先「謝」(推辭)再接受,是一種符合禮儀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的功能是維護人際關係的平衡,避免給對方造成壓力,同時也體現了自己的高尚品格。

在古代,如果你對人說「謝」,你的意思其實更像是:「我承受不起,請讓我推辭」,或「讓我為我的錯誤認罪」,是帶著謙虛、謙遜的態度;現代的「謝」字,就把那些複雜的「推辭」、「拒絕」拋棄了,直接升級成一個純粹、主動的「感謝」。所以,當你說「謝謝」時,這兩個字已經變成了一個簡潔有力、充滿善意的現代詞,這也是語言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讓我們的表達越來越方便、直接。

延伸學習

>>【線上課程】中文線上家教|詞彙擴充、遣詞造句、閱讀理解
客製化中文教學1對1指導,低年級打基礎,中年級提升理解,高年級輕鬆解題!每週一小時,讓孩子的學習持續加分>>了解更多

延伸閱讀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