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錦囊】秋季躁動來襲:看懂孩子的3大行為訊號

最近氣候轉換、日照變短,你是否也發現孩子好像「換了個人」:
😡 動不動就爆氣、大哭大鬧
🙈 原本獨立的孩子變得黏人、退縮
🤯 常喊肚子痛、頭痛卻檢查不出毛病

這不是孩子故意變難帶,而是典型的 「秋季躁動」 —— 孩子的身心在季節轉換中努力調頻,就像得了一場「情緒感冒」。

🔎 三大行為訊號:孩子在對你說什麼?
① 情緒「大爆發」型

孩子遇到小挫折就大哭、摔東西,平常能應付的小事現在卻爆炸。
💡科學小提醒日照減少會降低血清素,讓人情緒耐受度下降;兒童前額葉尚未成熟,更難理性控制

實例情境:小安寫作業時塗錯顏色就把作業撕掉大哭。
-做法:媽媽不講大道理,先把小安帶到「情緒角落」,給他擠壓球或讓他慢慢深呼吸 3 次、喝口水,再回來完成。
-效果:小安學會用簡單動作冷靜,兩週後爆哭次數減少。

② 身體「出狀況」型

孩子頻繁喊肚子痛、頭痛,醫生卻查不出問題;或晚上翻來覆去、白天萎靡。
💡科學小提醒心理壓力常轉化為身體不適(心因性症狀),是孩子尋求休息或逃避的訊號。

實例情境:翔翔午後常喊頭痛,重要活動前特別嚴重,放鬆後症狀消失。
-做法:爸爸每天傍晚帶他散步15分鐘,回家後喝溫牛奶,再開始功課。
-效果:翔翔頭痛次數減少,功課配合度提高。

③ 行為「大退化」型

原本能獨立吃飯、自己收玩具的孩子,突然又要爸媽幫忙,甚至回到尿床、吮手指。
💡科學小提醒退化行為是孩子在壓力下尋求安全感的一種自然防禦。

實例情境:小語入秋後變得黏人,晚上一定要媽媽陪睡。
-做法:媽媽建立「安心小儀式」:睡前共讀5分鐘+擁抱,再讓小語自己入睡。
-效果:兩週後小語能自己睡回自己的小床,情緒更穩定。

📊 孩子「秋季躁動」觀察與判斷表
行為訊號類型家長可觀察的細節可先在家調整建議專業協助

情緒
爆發

哪些情境最容易引爆?(活動、時間、任務)偶爾爆氣但能在10分鐘內平復;在特定情境才出現情緒天天爆發或持續>2–3週、各種情境普遍出現、安撫無效
身體
不適
症狀是否在壓力大時特別明顯?(肚子痛、頭痛、夜醒)症狀偶爾出現且可隨放鬆改善身體症狀頻繁且影響學習生活,安撫後仍無效
行為
退化
退化的項目是哪些?(黏人、尿床、抗拒獨立)短期可改善、配合儀式可逐漸恢復行為退化愈來愈多、伴隨學習與人際明顯受影響

❌ 家長常見反應 vs ✅ 更好的做法
❌ 不要這樣做✅ 改成這樣做
一爆氣就罵「你怎麼這麼不乖!」先帶孩子到情緒角落,給擠壓球或深呼吸、喝水再回來
孩子喊頭痛就說「不要裝病」先觀察記錄時段頻率,再安排短暫散步或放鬆活動
退化行為就責備「怎麼又這樣!」接受這是求安全感,用小儀式補足
🛠 三步驟,陪孩子穩定情緒

第一步:用「感性提問」取代「理性盤查」

  • 情境:孩子回家丟東西、不理人

  • 做法:先不問「今天功課寫了沒」,改問「今天有什麼有趣的事要跟我分享?」

  • 效果:孩子願意開口,衝突減少

第二步:建立「舒壓儀式」

  • 情境:孩子常喊肚子痛、頭痛

  • 做法:每天固定給孩子10-15分鐘「放空時間」,可選擇散步、畫畫、音樂、擁抱;或做「情緒溫度計」遊戲(讓孩子指出今天的心情顏色)。

  • 效果:身心放鬆,心因性症狀減少,配合度提升

第三步:用「任務分解+視覺化」取代說教

  • 情境:孩子作業太多就大哭

  • 做法:用計時器設定「小任務時間」(例如5分鐘寫兩題,完成就休息1分鐘),畫任務地圖貼貼紙。

  • 效果:降低任務壓力,孩子更快恢復配合度與成就感。

✨ 「秋季躁動」不是孩子在耍脾氣,而是身心真的在調頻。

「秋季躁動」不是孩子在耍脾氣,而是身心真的在調頻。
當孩子情緒爆發、身體喊痛、行為退化,這些都是 訊號,提醒我們—
⚠️ 他的專注力、情緒調控或自我管理能力,可能正在卡關。

家長能做的,不只是安撫,更要 看清問題核心,對症下藥
精準評估孩子的行為與學習狀態,才能知道他到底需要「多陪伴」還是「多訓練」。
這正是【橙智學習行為檢測】存在的意義:幫助家長讀懂訊號、看見盲點。

👉立即預約行為檢測 
👉人際情緒訓練>>瞭解更多
👉幼兒/兒童心智力一日營>>瞭解更多

加入官方Line諮詢 台北:@sotpe新竹:@sohsc

延伸閱讀

後續提供服務內容

歡迎加入橙智Line@洽詢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