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錦囊】孩子不乖,就讓他餓一餐? Posted on 2025-06-272025-06-30Posted in 專欄【親子教養錦囊】 教養有很多方法,餓肚子只是最極端的那一種「你再這樣,就別吃晚餐了!」「餓一餐,看你還敢不敢發脾氣!」如果你曾經這樣說,別急著自責—這並不代表你是壞父母,只是你正在尋找一種有效又能立刻止住孩子失控的方式。有些家長發現:當孩子少吃一餐,好像就比較安靜、不亂發作了?但這真的是因為情緒變穩定了?還是他只是餓到沒力氣反抗? 🔍 為什麼「餓肚子」會讓孩子變得比較乖?其實,孩子行為在少吃一餐後看似「變乖」,可能有幾個原因:血糖變穩 → 短暫安靜有些孩子吃太多糖或精緻澱粉後,血糖快速起伏,反而會變得躁動。少吃一餐可能讓血糖波動變小,短時間內情緒更平穩。胃部空空 → 無力鬧情緒餓肚子的孩子,身體進入保守能量模式,可能會暫時「懶得吵」,但這並不代表他學會了控制情緒,只是沒有精力對抗你而已。被剝奪 → 轉向服從如果孩子意識到「不聽話就沒飯吃」,他可能表面配合,內心卻累積壓抑與委屈,甚至對食物產生焦慮感。 ⚠️ 長期這麼做,有什麼風險?雖然餓肚子在短期內似乎有效,但長期可能導致:❌ 對食物產生焦慮、罪惡感❌ 情緒壓抑,無法學習健康表達❌ 對父母信任降低,親子關係冷漠❌ 誤以為控制=懲罰,而非選擇與成長換句話說,「餓了才會乖」這件事,並沒有幫助孩子真正變好,只是讓他失去情緒的出口與學習的機會。 🌱 家長們該怎麼做?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不是為了懲罰孩子,而是幫助他「理解後果」、「為行為負責」、「學會做選擇」。🍱《餓肚子+責任策略》教養組合設計目標:讓孩子理解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聯,不靠恐嚇或剝奪,而是透過預告、選擇與補救,學會為自己負責。【STEP 1】事前預告:建立飲食與行為的「責任連動」在非衝突狀態下與孩子約定:「今天的晚餐是正常供應,但如果你在吃飯前做出不尊重的行為,我們會暫停你參與這一餐。」強調不是懲罰,而是「行為影響當下的參與權利」,讓孩子知道:行為有後果,但後果不是為了報復,而是教會你做選擇。【STEP 2】保留選擇與補救的彈性(可設「責任任務」)若孩子犯錯(如打人、爆炸、亂罵人),你可以說:➤「現在這樣的行為,這一餐會暫停提供給你,因為我們相信行為需要有後果。」➤「但你有一次機會,只要你完成這個『責任任務』,我們可以一起坐下吃飯。」責任任務範例:✔ 安靜坐在角落5分鐘✔ 用正確語句說出自己為什麼生氣✔ 重新為受傷者道歉✔ 整理自己弄亂的東西👉這讓「餓肚子」不再是懲罰,而是換取機會的過程。【STEP 3】提供安全替代方案,避免生理傷害即使當餐「暫停進食」,仍需符合最低生理照顧原則:避免剝奪整天或連續多餐;提供延後補充方案(如:冷靜後可吃簡易食物);若是低年齡段(6歲以下),建議僅縮短進食時間、不使用完全剝奪方式。【STEP 4】事後對話+情緒整理餐後或隔天,可與孩子用溫和語氣談:「你還記得為什麼剛剛沒能跟大家一起吃飯嗎?」→ 引導孩子自己說出因果關係→ 再問:「你覺得下次要怎麼做,才可以留下來一起吃?」這樣的流程,能讓孩子從控制行為中找到成就感與主導權,而非只剩下被剝奪與委屈。💡 使用說明與注意事項適合使用時機不建議使用時機孩子有基本自我調整能力(約5歲以上)低血糖、疾病、成長期、感覺統合障礙、飲食困難者教養困境已嘗試對話與規則說明,孩子仍反覆挑戰父母情緒失控下的懲罰手段,會導致親子關係破裂搭配其他積極性教養策略(正增強、反思、替代句型)單獨使用,當作一種「最後一招」的嚇阻行為 🧩不是「能不能餓」,而是「怎麼做才算負責任的教養」這樣的設計不是鼓勵家長常用「不給吃」作為管教手段,而是幫助你在必要時,有一套安全、有責任概念、有補救空間的教養系統,讓孩子為行為後果負責,也保留他重新做選擇的機會。 延伸閱讀 >>從行為看懂孩子:教您辨別類自閉、亞斯與情緒障礙>>【爸媽看懂三大關鍵資源】職能治療、心理諮商、心智力訓練有甚麼不一樣?孩子需要哪一種?>>【親子教養錦囊】陪孩子長出穩定情緒的能力:破解情緒障礙迷思+實用教養四步驟>>認識邊緣型兒童一(亞斯伯格、自閉傾向、情緒障礙)>>認識邊緣型兒童二(衝動型過動、注意力缺乏無動力)>>你不可不知的『春季躁動影響力』|焦慮情緒|注意力不集中|過敏性反應|>>對抗春天季節性情緒失調妙招>>讓孩子情緒躁動的地雷食物>>高功能焦慮與情緒障礙教養方針>>高功能焦慮與情緒障礙差別>>過動症與用藥迷思>>從生理與行為改善孩子的情緒表現>>如何搞定情緒化小孩?成為溫柔而堅定的大人>>幫助孩子發展情緒控制力:每個年齡都有不同的教養目標>>教養風格大解析!找到你和孩子之間的最佳相處模 後續提供服務內容 學習行為檢測,立即預約 👉人際情緒訓練👉衝動控制訓練 2025夏令營|心智力營(北/竹) 心智力一日營(台北) 2025橙智夏令營 免費家長線上講座 >> 生詞弄不懂、造句、作文不通,怎麼辦?>> 兒童情緒管理>> 高焦慮只是毛病多、愛挑剔?>> 如何培養有「心理韌性」的孩子:案例解析與訓練秘訣>> 青少年教養講座 歡迎加入橙智Line@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