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錦囊】孩子不乖,就讓他餓一餐?

教養有很多方法,餓肚子只是最極端的那一種

「你再這樣,就別吃晚餐了!」
「餓一餐,看你還敢不敢發脾氣!」

如果你曾經這樣說,別急著自責—這並不代表你是壞父母,只是你正在尋找一種有效又能立刻止住孩子失控的方式

有些家長發現:當孩子少吃一餐,好像就比較安靜、不亂發作了?
但這真的是因為情緒變穩定了?還是他只是餓到沒力氣反抗?

🔍 為什麼「餓肚子」會讓孩子變得比較乖?

其實,孩子行為在少吃一餐後看似「變乖」,可能有幾個原因:

  1. 血糖變穩 → 短暫安靜
    有些孩子吃太多糖或精緻澱粉後,血糖快速起伏,反而會變得躁動。少吃一餐可能讓血糖波動變小,短時間內情緒更平穩。

  2. 胃部空空 → 無力鬧情緒
    餓肚子的孩子,身體進入保守能量模式,可能會暫時「懶得吵」,但這並不代表他學會了控制情緒,只是沒有精力對抗你而已。

  3. 被剝奪 → 轉向服從
    如果孩子意識到「不聽話就沒飯吃」,他可能表面配合,內心卻累積壓抑與委屈,甚至對食物產生焦慮感。

⚠️ 長期這麼做,有什麼風險?

雖然餓肚子在短期內似乎有效,但長期可能導致:

  • ❌ 對食物產生焦慮、罪惡感

  • ❌ 情緒壓抑,無法學習健康表達

  • ❌ 對父母信任降低,親子關係冷漠

  • ❌ 誤以為控制=懲罰,而非選擇與成長

換句話說,「餓了才會乖」這件事,並沒有幫助孩子真正變好,只是讓他失去情緒的出口與學習的機會。

🌱 家長們該怎麼做?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不是為了懲罰孩子,而是幫助他「理解後果」、「為行為負責」、「學會做選擇」。

🍱《餓肚子+責任策略》教養組合設計

目標:讓孩子理解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聯,不靠恐嚇或剝奪,而是透過預告、選擇與補救,學會為自己負責。


【STEP 1】事前預告:建立飲食與行為的「責任連動」
  • 在非衝突狀態下與孩子約定:「今天的晚餐是正常供應,但如果你在吃飯前做出不尊重的行為,我們會暫停你參與這一餐。」

  • 強調不是懲罰,而是「行為影響當下的參與權利」,讓孩子知道:行為有後果,但後果不是為了報復,而是教會你做選擇。


【STEP 2】保留選擇與補救的彈性(可設「責任任務」)
  • 若孩子犯錯(如打人、爆炸、亂罵人),你可以說:
    ➤「現在這樣的行為,這一餐會暫停提供給你,因為我們相信行為需要有後果。」
    ➤「但你有一次機會,只要你完成這個『責任任務』,我們可以一起坐下吃飯。」

責任任務範例:
✔ 安靜坐在角落5分鐘
✔ 用正確語句說出自己為什麼生氣
✔ 重新為受傷者道歉
✔ 整理自己弄亂的東西

👉這讓「餓肚子」不再是懲罰,而是換取機會的過程


【STEP 3】提供安全替代方案,避免生理傷害

即使當餐「暫停進食」,仍需符合最低生理照顧原則:

  • 避免剝奪整天或連續多餐;

  • 提供延後補充方案(如:冷靜後可吃簡易食物);

  • 若是低年齡段(6歲以下),建議僅縮短進食時間、不使用完全剝奪方式。


【STEP 4】事後對話+情緒整理

餐後或隔天,可與孩子用溫和語氣談:「你還記得為什麼剛剛沒能跟大家一起吃飯嗎?」
→ 引導孩子自己說出因果關係
→ 再問:「你覺得下次要怎麼做,才可以留下來一起吃?」

這樣的流程,能讓孩子從控制行為中找到成就感與主導權,而非只剩下被剝奪與委屈。


💡 使用說明與注意事項
適合使用時機不建議使用時機
孩子有基本自我調整能力(約5歲以上)低血糖、疾病、成長期、感覺統合障礙、飲食困難者
教養困境已嘗試對話與規則說明,孩子仍反覆挑戰父母情緒失控下的懲罰手段,會導致親子關係破裂
搭配其他積極性教養策略(正增強、反思、替代句型)單獨使用,當作一種「最後一招」的嚇阻行為
🧩不是「能不能餓」,而是「怎麼做才算負責任的教養」

這樣的設計不是鼓勵家長常用「不給吃」作為管教手段,而是幫助你在必要時,有一套安全、有責任概念、有補救空間的教養系統,讓孩子為行為後果負責,也保留他重新做選擇的機會。

延伸閱讀

後續提供服務內容

歡迎加入橙智Line@洽詢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