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家長教養迷思,從行為看懂孩子的真實需求
「他是不是太任性了?怎麼動不動就大哭大鬧?」
「明明只是小事,為什麼他反應這麼大?」
如果你也有過這些疑問,很可能正面對一個情緒調節能力還在發展中的孩子。而這些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罵聲,而是大人的理解與引導。
孩子的情緒不是裝的:用行為找出卡關點
情緒障礙不是簡單的壞脾氣,而是一種孩子在情緒調節能力上出現發展性困難。以下這些行為,可能是孩子在向你求救:
🚨5種常見行為訊號:
- 情緒爆發來得快又停不下來:玩具沒搶到就尖叫、生氣,情緒持續很久才能平復。
- 輸不起/遇到挫折就崩潰:輸了遊戲大哭、寫錯字就撕作業,拒絕再試。
- 對規則與轉換情境反應過激:叫他收玩具、換活動就大哭、生氣或抗拒。
- 對日常小事反應極端:衣服不合身就拒穿、餐點不如預期就情緒崩潰。
- 常出現身體化情緒反應:肚子痛、頭暈、咬指甲、摳皮等情緒壓力反應。
👉破解教養迷思:在面對孩子情緒問題時,家長常被這些念頭卡住
🧠 教養迷思 | 💡 真相與提醒 |
---|---|
「他到底什麼時候才會懂事?講一百次了還是一樣!」 | 孩子不是故意鬧情緒,而是情緒煞車還沒長好。不是不想控制,是控制不了。光靠講沒用,他需要被你一步步帶著練習、經歷失敗,再一次次修正。 |
「我這樣讓他,是不是寵壞他了?」 | 放軟不等於放縱,接住情緒也不代表妥協要求。當我們穩住他的情緒,是為了能更有空間去教會他怎麼處理「失望」與「不如預期」。 |
「罵一罵、打一下才會怕、才會改!」 | 對情緒敏感的孩子來說,罵越兇、他越關機。你越穩,他越能學會怎麼處理情緒。怕你,不等於聽得懂你。 |
「這只是成長過程,長大就會好吧?」 | 有些孩子會慢慢穩定,但如果情緒已經影響到生活、學習、人際,就不能再等。越早幫,孩子越輕鬆。 |
「在學校好好的,怎麼回家就爆炸?」 | 孩子在學校撐了一整天,回家才敢釋放壓力。不是裝乖,是家裡安全,所以敢爆炸。他信任你,才敢失控。 |
「都幾歲了還這麼愛哭,真的很丟臉耶!」 | 哭不是退步,是他在向你表達「我快撐不住了」。不是年齡問題,是能力還沒到,逼他忍住反而會壓出更多情緒問題。 |
「現在什麼都要順著他,以後在學校、社會怎麼辦?」 | 接住情緒不代表凡事都讓他決定。家裡是讓他學會「表達、被理解、再調整」的練習場。越懂情緒的孩子,越能適應外面的世界。 |
💥 那孩子情緒來時,家長到底該怎麼做?
以下「冷靜引導四步驟」,幫助你在孩子情緒爆炸時,不再手足無措,而是有方法、有節奏地帶孩子走過風暴。
⏳【步驟一】先「冷靜接住」,不說教、不爭對錯
情緒高峰期時,大腦理性區是關閉的,說再多都聽不進去。
🔹 可以這樣說:
「你現在很生氣,我知道,我們晚點再說。」
「我在這裡,你先喘口氣,等一下我們再一起處理。」
🔸 技巧提醒:
1.不插話、不教訓、不問為什麼
2.語氣低沉、語速放慢
3.若環境太吵,可調暗燈光、關掉聲音,或換到安靜空間
4.若在公共場所,可低聲說:「我們先去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
💡【步驟二】設界線,讓孩子知道「可以有情緒,但不能傷人」
孩子需要知道:「我可以生氣,但不能亂踢亂打。」
🔹 可以這樣說:
「你可以哭,但不能踢人。」
「你想安靜一下可以,我們去房間等一下再出來。」
🔸 冷處理 ≠ 不理會,而是:
退一步,創造安全空間,讓孩子慢慢冷靜
如果有危險行為,語氣溫和但堅定:「我不讓你這樣做,我們先分開一下。」
🔸 環境調整建議:
1. 關燈、拉窗簾、關掉聲音,減少刺激
2. 家中可設「冷靜角」:放安撫物、畫筆、毛毯等
3. 小聲說:「我幫你把燈關小一點,我們一起安靜一下。」
🎯【步驟三】引導動作,轉移注意力,幫助大腦換頻道
孩子情緒卡住時,語言可能無效,但「動作」能幫助他重回控制狀態。
🔹 可以這樣說:
「來幫我蓋上這個蓋子好嗎?」
「我們去倒杯水,等一下再回來說。」
「幫我把這三樣玩具放回箱子裡,我們才有地方坐下來講話。」
🔸 技巧提醒:
1.指令越簡單越好,避免「你想做什麼?」這類開放式問題
2.動作不是為了轉移注意力,而是讓大腦從情緒切換回行動狀態
3.當孩子開始「做」,就代表他的大腦開始恢復穩定
🔁【步驟四】情緒過後再討論,幫助孩子「補說」他的感受
當孩子冷靜後(通常10~20分鐘內),才是你真正能幫他學會表達的時候。
🔹 可以這樣說:
「你剛剛很生氣,是因為我說要收玩具,對吧?」
「下次你覺得不開心時,我們可以怎麼說?」
🔸 練習重點:
1.幫孩子練習「先說出來」而不是「先爆炸」
2.引導他用語言描述自己,而不是用行為發洩
✅ 冷處理怎麼做才不傷感情?
不是放著不管,而是懂得怎麼穩住氣氛、保護關係:
- 孩子爆哭、生氣吼叫 → 不辯、不搶話,語氣穩定、溫和
- 破壞或攻擊行為 → 阻止+保護:「我不讓你這樣做。」
- 想一個人冷靜 → 接納+陪伴:「我在外面,有需要你可以叫我。」
💬 給家長的總結提醒:
✔ 先不教、先不罵,先幫孩子把情緒穩住
✔ 情緒可以有,但行為需要被引導
✔ 冷靜、接住、設界線、創造環境、引導動作,是情緒教育的起點
✔ 記住:孩子不是不願意改,是還不會做。
延伸閱讀
>從行為看懂孩子:教您辨別類自閉、亞斯與情緒障礙
>>【爸媽看懂三大關鍵資源】職能治療、心理諮商、心智力訓練有甚麼不一樣?孩子需要哪一種?
>>【自閉傾向孩童教養關鍵】走進孩子的世界,而非把他拉出他的世界
>>認識邊緣型兒童一(亞斯伯格、自閉傾向、情緒障礙)
>>認識邊緣型兒童二(衝動型過動、注意力缺乏無動力)
>>你不可不知的『春季躁動影響力』|焦慮情緒|注意力不集中|過敏性反應|
>>對抗春天季節性情緒失調妙招
>>讓孩子情緒躁動的地雷食物
>>高功能焦慮與情緒障礙教養方針
>>高功能焦慮與情緒障礙差別
>>過動症與用藥迷思
>>從生理與行為改善孩子的情緒表現
>>如何搞定情緒化小孩?成為溫柔而堅定的大人
>>幫助孩子發展情緒控制力:每個年齡都有不同的教養目標
>>教養風格大解析!找到你和孩子之間的最佳相處模
後續提供服務內容
歡迎加入橙智Line@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