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課大爆發:當「EQ」成了新補習科目
近幾年,「情緒管理」「社交力」「人際溝通」幾乎成了家長圈的熱搜關鍵字。
各式各樣的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從心理師開的「情緒表達團體」、職能治療所的「情緒感統班」,到教育機構推出的「人際情緒課」都打著幫孩子「更懂自己、更懂他人」的旗號。
但家長常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
「我該讓孩子去心理諮商中心的情緒團體?還是職能治療的情緒課?還是一般行為訓練?」
當「情緒課」變成一門產業,家長的選擇焦慮,也跟著升級。
三大路線差在哪?心理、職能、行為訓練的切入角度
家長在替孩子找情緒訓練課程前,最重要的是先搞清楚——每一種課程,其實是從不同的「專業視角」出發。
它們各有擅長處,也各有局限,並非互相排斥,而是能互補。
類型 | 專業背景與切入方式 | 適合對象 | 特色與限制 |
---|---|---|---|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團體 | 由心理師主導,以「情緒覺察、表達、自我理解」為核心 | 情緒敏感、焦慮、退縮、自尊低落、需安全空間表達的孩子 | 強調「理解情緒」而非「矯正行為」,但過程較慢,不一定能立即改善行為衝突 |
職能治療(OT) | 由職能治療師執行,結合感覺統合、身體動作與情緒調節 | 有感覺統合不良、過動、身體控制差、需要動作輔助情緒穩定的孩子 | 強調「從身體動作與感覺層面」調節情緒,但不著重語言或人際互動訓練 |
行為訓練(Behavior Training) | 由行為顧問或教育顧問執行,透過遊戲任務、即時回饋,強化「正向行為、衝動控制、人際表達」 | 衝動、易爆、社交衝突多、情緒難控的孩子 | 強調「學會如何做」,行為改變快、具體明確,但需要家長配合延伸練習 |
簡單來說:
心理諮商,是從「內在情緒」出發。
職能治療,是從「身體與感覺系統」入手。
行為訓練,則是從「可觀察的行為與社交互動」著手。
這三者的核心焦點不同,但常常可以互補。例如:
孩子如果有感統問題,先透過職能治療穩定身體感覺;
若有深層焦慮或創傷,再由心理師介入情緒支持;
當孩子已能穩定情緒,行為訓練可以幫助他學會如何在人際互動中「表達得對、反應得宜」。
不同孩子,該選哪種訓練比較合適?
選課沒有唯一解,而是「誰在教、教什麼、孩子需不需要」的三重判斷。
以下列出幾種常見孩子特質,搭配較合適的課程方向:
孩子特質 | 常見困擾 | 比較建議的課程方向 |
---|---|---|
爆炸型(易怒、衝動、常與同儕衝突) | 因小事爆氣、摔東西、打人 | ✅ 行為訓練為主 → 學習「停下來」、「轉移焦點」、「用語言表達」;可搭配情境模擬課 |
退縮型(怕講話、害怕被拒絕) | 不敢表達、不敢交朋友 | ✅ 心理團體課/小班情緒互動課 → 練自我表達與人際安全感 |
高敏感/焦慮型 | 容易擔心、情緒起伏大、怕出錯 | ✅ 心理師課程或正念靜心課 → 幫助穩定情緒、自我調節 |
過動或感覺統合不良型 | 無法靜下來、情緒起伏與身體動作連動 | ✅ 職能治療課程 → 透過感覺統合活動協助穩定神經反應 |
同理力弱/社交笨拙型 | 容易被誤會、不理解他人感受 | ✅ 團體社交課/行為訓練課 → 在互動中練習等待、換位思考 |
綜合型(情緒+行為+人際多重問題) | 多方面困擾、在家與學校落差大 | ✅ 先行為觀察或行為檢測 → 再決定介入方向(心理/OT/行為) |
💡 建議順序:
若孩子的問題主要在「做不到」——選職能或行為訓練。
若孩子的問題在「想太多/太焦慮」——選心理導向課程。
若孩子「懂但做不出來」——選行為訓練型課程最能落地。
家長選課三原則:選對,不選貴
1️⃣ 先做行為觀察/評估,而非直接報名
孩子情緒問題表象相似,背後原因卻可能不同。先請專業顧問或心理師進行觀察(如行為檢測、專注力或感統評估),再決定介入方向。
2️⃣ 看孩子的反應,不看課程名氣
課程效果的關鍵不在於「是哪個名師」,而在於孩子是否感到被理解、是否能投入練習。
3️⃣ 課後家庭配合是關鍵
無論心理、職能或行為課,若家長回家後未持續練習,成效會大打折扣。孩子在課堂學到的技巧,需要家長在生活中不斷呼應與實踐。
情緒教育不是治療,而是陪孩子「長出方法」
心理諮商、職能治療與行為訓練,其實就像三條不同的道路,通往同一個目標:讓孩子懂得感受、理解與調節情緒。
對家長而言,最好的情緒課,不是最貴、也不是最火紅的那堂,而是最能對應孩子的現狀、最能被他消化的那一堂。
當孩子能在安全的引導中被理解,也能在練習中慢慢建立「可控感」,那才是情緒教育真正的意義。
延伸閱讀
>>告別夏日懶散,迎接秋季挑戰:如何幫助孩子平穩度過季節轉換期?
>>從行為看懂孩子:教您辨別類自閉、亞斯與情緒障礙
>>面對亞斯特質的孩子,爸媽怎麼做最有效?
>>【爸媽看懂三大關鍵資源】職能治療、心理諮商、心智力訓練有甚麼不一樣?孩子需要哪一種?
>>【親子教養錦囊】陪孩子長出穩定情緒的能力:破解情緒障礙迷思+實用教養四步驟
>>認識邊緣型兒童一(亞斯伯格、自閉傾向、情緒障礙)
>>認識邊緣型兒童二(衝動型過動、注意力缺乏無動力)
>>你不可不知的『春季躁動影響力』|焦慮情緒|注意力不集中|過敏性反應|
>>怎麼辦?我的孩子會說謊!
>>對抗春天季節性情緒失調妙招
>>讓孩子情緒躁動的地雷食物
>>高功能焦慮與情緒障礙教養方針
>>高功能焦慮與情緒障礙差別
>>過動症與用藥迷思
>>從生理與行為改善孩子的情緒表現
>>如何搞定情緒化小孩?成為溫柔而堅定的大人
>>幫助孩子發展情緒控制力:每個年齡都有不同的教養目標
>>教養風格大解析!找到你和孩子之間的最佳相處模式
後續提供服務內容
歡迎加入橙智Line@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