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錦囊】人際情緒課爆紅,但該怎麼選?教你選出真正適合孩子的訓練方向

情緒課大爆發:當「EQ」成了新補習科目

近幾年,「情緒管理」「社交力」「人際溝通」幾乎成了家長圈的熱搜關鍵字。
各式各樣的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從心理師開的「情緒表達團體」、職能治療所的「情緒感統班」,到教育機構推出的「人際情緒課」都打著幫孩子「更懂自己、更懂他人」的旗號。

但家長常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

「我該讓孩子去心理諮商中心的情緒團體?還是職能治療的情緒課?還是一般行為訓練?」

當「情緒課」變成一門產業,家長的選擇焦慮,也跟著升級。

三大路線差在哪?心理、職能、行為訓練的切入角度

家長在替孩子找情緒訓練課程前,最重要的是先搞清楚——每一種課程,其實是從不同的「專業視角」出發。
它們各有擅長處,也各有局限,並非互相排斥,而是能互補。

類型專業背景與切入方式適合對象特色與限制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團體由心理師主導,以「情緒覺察、表達、自我理解」為核心情緒敏感、焦慮、退縮、自尊低落、需安全空間表達的孩子強調「理解情緒」而非「矯正行為」,但過程較慢,不一定能立即改善行為衝突
職能治療(OT)由職能治療師執行,結合感覺統合、身體動作與情緒調節有感覺統合不良、過動、身體控制差、需要動作輔助情緒穩定的孩子強調「從身體動作與感覺層面」調節情緒,但不著重語言或人際互動訓練
行為訓練(Behavior Training)由行為顧問或教育顧問執行,透過遊戲任務、即時回饋,強化「正向行為、衝動控制、人際表達」衝動、易爆、社交衝突多、情緒難控的孩子強調「學會如何做」,行為改變快、具體明確,但需要家長配合延伸練習

簡單來說:

  • 心理諮商,是從「內在情緒」出發。

  • 職能治療,是從「身體與感覺系統」入手。

  • 行為訓練,則是從「可觀察的行為與社交互動」著手。

這三者的核心焦點不同,但常常可以互補。例如:
孩子如果有感統問題,先透過職能治療穩定身體感覺;
若有深層焦慮或創傷,再由心理師介入情緒支持;
當孩子已能穩定情緒,行為訓練可以幫助他學會如何在人際互動中「表達得對、反應得宜」。

不同孩子,該選哪種訓練比較合適?

選課沒有唯一解,而是「誰在教、教什麼、孩子需不需要」的三重判斷。
以下列出幾種常見孩子特質,搭配較合適的課程方向:

孩子特質常見困擾比較建議的課程方向
爆炸型(易怒、衝動、常與同儕衝突)因小事爆氣、摔東西、打人✅ 行為訓練為主 → 學習「停下來」、「轉移焦點」、「用語言表達」;可搭配情境模擬課
退縮型(怕講話、害怕被拒絕)不敢表達、不敢交朋友✅ 心理團體課/小班情緒互動課 → 練自我表達與人際安全感
高敏感/焦慮型容易擔心、情緒起伏大、怕出錯✅ 心理師課程或正念靜心課 → 幫助穩定情緒、自我調節
過動或感覺統合不良型無法靜下來、情緒起伏與身體動作連動✅ 職能治療課程 → 透過感覺統合活動協助穩定神經反應
同理力弱/社交笨拙型容易被誤會、不理解他人感受✅ 團體社交課/行為訓練課 → 在互動中練習等待、換位思考
綜合型(情緒+行為+人際多重問題)多方面困擾、在家與學校落差大✅ 先行為觀察或行為檢測 → 再決定介入方向(心理/OT/行為)

💡 建議順序:
若孩子的問題主要在「做不到」——選職能或行為訓練。
若孩子的問題在「想太多/太焦慮」——選心理導向課程。
若孩子「懂但做不出來」——選行為訓練型課程最能落地。

家長選課三原則:選對,不選貴

1️⃣ 先做行為觀察/評估,而非直接報名
孩子情緒問題表象相似,背後原因卻可能不同。先請專業顧問或心理師進行觀察(如行為檢測、專注力或感統評估),再決定介入方向。

2️⃣ 看孩子的反應,不看課程名氣
課程效果的關鍵不在於「是哪個名師」,而在於孩子是否感到被理解、是否能投入練習。

3️⃣ 課後家庭配合是關鍵
無論心理、職能或行為課,若家長回家後未持續練習,成效會大打折扣。孩子在課堂學到的技巧,需要家長在生活中不斷呼應與實踐。

情緒教育不是治療,而是陪孩子「長出方法」

心理諮商、職能治療與行為訓練,其實就像三條不同的道路,通往同一個目標:讓孩子懂得感受、理解與調節情緒。

對家長而言,最好的情緒課,不是最貴、也不是最火紅的那堂,而是最能對應孩子的現狀、最能被他消化的那一堂。
當孩子能在安全的引導中被理解,也能在練習中慢慢建立「可控感」,那才是情緒教育真正的意義。

延伸閱讀

後續提供服務內容

歡迎加入橙智Line@洽詢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