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錦囊】認識3-6歲幼齡身心發展歷程(上篇)

3-6歲是一生中身心發展最快速、最重要的關鍵期,學前教育專家常稱這個時期是發展的黃金時期,不只是大腦神經元在此時快速且大量的連結,孩童的身體、認知、語言、社會情緒和自理能力,都在此期有極大的進展。

隨著成長,孩童的身心特質會產生系統性的、持續性的變化,無論是遺傳或是環境均會對孩童的身心發展有所影響,父母對於孩童各階段發展要有基本概念,才能給予適齡的教養,在孩童成長過程中,為他們預備一個適性支持的成長環境,對孩童的發展與學習會有很大的助益。

瞭解 3-6歲幼兒期
內在思考與行為表徵

孩童主要靠身體的動作及由動作獲得的感覺去認識他周圍的環境,所接收的訊息都是與其互動人事物的直接反應,因此經常透過直接接收訊息、直接反應及直覺推理來表達,思考模式較不符合邏輯。

這種依直覺或過去經驗推理的思考模式,致使孩童經常出現有話直說的現象,故易歪曲事實,有時在不適當的場合,會被認為不懂禮節。

此時期的孩童會把不相關的兩個事件連結成因果關係,
如:「媽媽生病,是因為我不乖」。

孩童從2歲開始,自主權與自我意識就逐漸抬頭,看事情的角度經常從自己出發,無法站在他人的立場看事情,此期孩童的同理心尚未發展成熟。

因此無法正確的察言觀色,對很多事情的態度亦都以自己的需求為主。
例如:媽媽生日,送自己最喜歡的芭比娃娃給媽媽。

當事件結果不如預期所期待的時刻,即容易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
例如:在玩具店前吵著買玩具,不理會媽媽的勸說。

具體性思維、喜歡動手操作幼齡孩童的思考依據必須透過具體物體、事件為媒介,方能進行思考,無法憑空想像未曾見過或經驗過的事件與想法;無法理解抽象符號的意義。

但由於生活經驗的累積,孩童可以指認出常常看到的數字、標誌或符號。
如:7-11招牌表示有吃有玩可以買東西的地方。

有些男孩對於汽車品牌符號感興趣,會透過符號來表徵汽車的廠牌與配對。但這些並非代表對抽象符號的理解,而只是能夠針對經常所見的符號與具體物體進行連結與配對而已。這些符號表徵與生活經驗的累積,可以在孩童腦海中形成圖像,進行思考的依據,也就是符號系統已開始形成。
如:幼兒遊戲時會拿木棍當馬騎。
此時期孩童因為具體性的學習特質,通常都喜歡動手操作,樂於自己實驗、操作新的想法。

只集中注意於事物單一向度或單一層面,無法掌握全面,只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事情,缺乏守恆概念。

例如:媽媽將兩瓶果汁分別倒入兄弟的水杯中,兩兄弟拿著不同的水杯喝果汁,哥哥拿高瘦的杯子裝果汁,水位較高,弟弟拿矮胖的杯子裝果汁,水位較低,弟弟只將焦點放在水位高度而大吵不公平(哥哥的果汁比他的果汁還要多),卻無法注意杯子的大小結構以及媽媽拿著兩瓶相同的果汁分別倒入水杯中,這是因為弟弟集中注意向度在其中一個焦點,無法注意到轉換的過程,而引發情緒躁動、呼喊不公平的場面。

肢體開發能增強動作整合的熟練與精準度,3-6歲是大肌肉與小肌肉發展的關鍵時期,動作的產生是由一組組肌肉負責,而一個姿勢的維持,必須具備身體的穩定度,重心轉換技能、平衡及動作協調等因素,都包含在一個大肌肉的活動中,才能發展出小肌肉活動。

此時期是孩童動作表現技巧成熟且趨向穩定的關鍵期,發展過程是神經系統的成熟,包含肌肉的發展、感覺系統的成熟與整合等多元系統間彼此交互互動而成,進而整合表現出最好的動作行為。

幼兒在3-6歲尚無文字階段,無法透過文字或語言進行深度思考,只能透過片面模仿與複製詞彙或聲音來進行表達,較少有完整的理解與產出的過程。

因此最常透過肢體動作、聲音、非語言訊息與他人互動,以模仿、複製學習社會化過程中的社交互動、認知反應,無法透過文字或語言進行深度思考,然而此時期的孩童喜愛發問,對周遭環境充滿好奇,不會經過思考判斷,直覺看到什麼就習慣發問。

 

綜上所述,3-6歲是孩童各項身心發展的啟蒙與奠基階段,成長過程中的動作、習慣建立、語言、情緒、認知、社會與人格發展,都在這個階段發展漸趨成熟而定型,影響未來發展甚鉅。

本期親子教養錦囊將從發展心理學大師-瑞士籍皮亞傑(Piaget)所提出的認知發展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窺探孩童新知識獲得的學習歷程,以及在歷程中所產生的訊息處理策略和表徵方式的改變,這個認知發展過程是個奧妙的旅程,帶大家一起探索3-6歲學齡前幼兒的認知發展世界。


孩童知識學習的獲得是不斷經驗「同化、調適與平衡」之旅
皮亞傑(Piaget)
認知發展論

3-6歲孩童的學習特質處於學前教育專家皮亞傑(Piaget)所提出的「運思前期」,也就說這階段的孩童所有行為與認知從探索、嘗試、同化、調適、平衡、建構,一步步置入大腦成為自己經驗值的一部分,想像大腦被開啟的樣貌,大量的訊息不斷進入腦中,孩子不斷吸收,此時若能運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協助孩子,那麼這些大量進入腦中的訊息將成為孩子未來發展健全人格重要的基石。

同化與調適

所謂認知發展,指的是個體的認知結構與外在世界互動後的結果。意思是當幼齡孩童去認識外在世界,與之互動時,孩子是以其現有的認知結構去吸收、解釋外界刺激,而並非直接將外界刺激模印下來,此過程稱之為「同化歷程」。

舉例來說,當要求幼齡期的孩童畫一杯傾斜45度角的水,大部分都會將液面畫成與杯底平行而非與桌面平行。因為兒童畫的是他所瞭解的外界事物而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模印。

在幼齡孩童進行同化歷程的同時,也會發生「調適作用」-孩子現有的認知運作會根據新的經驗而發生改變以適應外界刺激。

如孩子在丟各種東西的過程中,會逐漸發現有的東西丟下去會彈起來,有的丟下去就破掉了,同時可能發展不同的丟法,又發現不同丟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平衡機制皮亞傑(Piaget)認為孩童學習歷程必然經過「同化」與「調適」歷程,然而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這兩種心理歷程會因環境的變動、認知能力的提升等因素而產生波動,此時孩童必須透過「適應」的心理歷程,求得平衡的結果,而學習的歷程就是孩童心理狀態上,一次次地失衡之後又達到平衡狀態的連續結果。

瞭解孩童的學習歷程還不夠,親愛的家長,您知道孩子數學邏輯的發展歷程嗎?孩子是如何從分類概念到整理訊息呢?橙智從下期親子教養錦囊開始,將持續與您分享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歷程以及學齡前孩童各項發展的里程碑,包含幼齡孩童的語言發展、社會行為發展、遊戲發展,敬請期待。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